日前,中国石化从华润集团买入10万吨碳配额,完成全国碳市场上线以来的首笔大宗协议交易,此举引发关注。据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介绍,除了率先试水的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其中就包括高排放的石化行业。
多方信息显示,对石化行业的排放约束日趋收紧。生态环境部于7月27日印发《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选择7个试点地区推行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评。其中,吉林、浙江、山东、广东及重庆均将石化或化工行业列为重点,到今年底将基本建立项目“碳评”工作机制。面对重重考验,行业需从哪些方面提高减碳能力?
石化行业碳排放总量尚无精确数据
《通知》明确了“测算碳排放水平”的任务,要求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分析,识别碳排放节点,重点预测碳排放主要工序或节点排放水平。内容包括核算项目生产运行阶段能源活动与工艺过程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导致的二氧化碳产生量、排放量,碳排放绩效情况,以及碳减排潜力分析等。根据测算结果,再分别从能源利用、原料使用、工艺优化、节能降碳技术、运输方式等方面提出减排措施。也就是说,“排多少碳”是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亿吨,石化行业到底占了多少?不久前,看到某知名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该比例是23%。我推测,这是把每年加工6.7亿吨原油和2.3亿吨天然气全部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全部算在了石化行业里,这样的计算令人匪夷所思。”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直言,对于石化行业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至今尚无清晰统计。
李毅中表示,没有排放基数,碳交易就无从谈起。“初始碳配额到底怎么给?企业申请多少就是多少吗?不仅需要石化企业拿出准确数据,还要第三方机构参与核实,这些工作均还没有到位。”
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进一步称,按照国际惯例,生产加工过程中能源燃料部分释放的碳、石化产品中所包含的碳、产品被用户使用后排放或增加的碳,均需要纳入统计核算及管控范围。但目前,石化行业整体缺乏碳足迹管理。“大多数企业不知道自己一年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没有谁能把所有生产线及其产品的排放情况说清楚,也没有找到针对不同工艺的测算方法,更别提掌握消费者如何使用产品、排放多少碳了。”
多数重点耗能产品能效水平不高
由于子行业众多、能耗水平偏高,石化、化工行业减排面临着更多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给出了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炼油总能力达到8.9亿吨/年,全国共有185家炼厂,炼油工业的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我国也是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国,截至去年底共有53家乙烯生产企业,投产乙烯装置70套。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进一步加剧了碳减排压力。
“在工业部门中,石化工艺能源消耗总量较大,能耗仅次于冶金,排在第二位。多年来,行业一直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课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但总体上看,多数重点耗能产品的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随着要求趋严,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王基铭称。
李毅中认为,我国原油消费预计在2030年前达峰,其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持续下降,排放压力将集中到化工板块。如何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提质减碳能力成为一大考验。“炼油产能过剩已是不争事实,但化工产品下游需求仍在增加,必须减油增化,调整产业结构。而因原料偏重、综合能耗高,乙烯等化工产品的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有待改善原料轻质化、改造提升技术。”
此外,还有人在制造“减排假象”。傅成玉举例,有些企业前期不考虑排放情况,开足马力生产,临近年底发现有可能出现超标,于是集中关停一些装置,次年重新再干、再排放。“这种'猫抓老鼠'的游戏毫无意义,既没有真正达到减排目的,对企业来说也浪费了技术升级的机会。”
数字化、智能化是最有效手段
作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石化化工必须主动适应减排大势。“'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利用新基建等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大大拓展石化产品的需求空间。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努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王基铭称。
王基铭提出,实现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手段,企业需借助新型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提升水平。同时,大胆实行工艺过程、设备电气化,传统用于燃烧环节的化石能源,充分利用电能替代,并最大限度实现电力绿色化。
“比如,生产1吨乙烯需要3吨石脑油,为何这么多?因为接近2吨被当作燃料烧掉了。若能使用电能替代,不但可以减少排放,还能减轻原料应用。行业依赖多年的各类技术、工艺流程,未必天然就是合理的,我们要敢于反思、超越甚至是否定推翻。”傅成玉认为,工业原理、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及理念等方面均要创新。
李毅中称,开展新一轮以绿色化、数字化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不仅要重视生产本身,也要重视设备、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的智能化。“行业规模化、集群化要求设备大型化,生产数字化离不开相应的智能设备、精密仪器。石化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装备高效率、低能耗、零排放,排放治理也需更多环保设备。”
王基铭还称,以“化”为主的炼化一体化,在满足油品需求的同时,能够最大化增加化工原料供应,不仅是构建合理完整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我国应坚持深度炼化一体化,最大程序实现化工原料、油品、能源的互供互用,上下游协同发展,将稀缺的石油资源'吃干榨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