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漯河市天壕新能源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秸秆收储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利用秸秆发电的第一台机组已投入运行,今年计划收购秸秆8万吨。这是漯河市为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建的生物发电项目。两台机组建成后,每年可消化秸秆20万吨。
据市农业局能源站站长田尧甫介绍,漯河市现有耕地249万亩,每年的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150万亩以上,玉米秸秆年产量在90万吨左右,棉花、花生、大豆、薯类、瓜类秸秆年产量在20万吨左右。近年来,漯河市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不但有效防止焚烧秸秆现象的发生,而且变废为宝。
近年来,漯河市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不断加大农机购置和补贴力度,探索农作物秸秆利用新途径,培育草食家畜规模养殖龙头企业,推广应用秸秆青贮、氨化等技术。据了解,秸秆制沼气技术在舞阳县得到大力推广,并于今年建起了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在向蔬菜、花卉大棚集中供气的同时,也把沼气送到了农户家中。
2011年,全市拥有5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3381台,玉米收获机1536台,秸秆还田机3500台,秸秆还田率达到80%;青贮窖(池)容积达到30万立方米,其中,200立方米的青贮窖(池)82个,年青贮秸秆17万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的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焚烧秸秆现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群众禁烧意识不强。二是秸秆直接还田成本较高。三是秸秆还田机械无法满足需求。从去年情况看,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玉米秸秆还田率已突破85%,有的甚至达到90%,有些县区玉米秸秆机械还田率在60%左右。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具备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的装备优势,但不注重秸秆还田质量,部分机手不按标准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影响群众的积极性。
今年漯河市将继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推广力度,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保节能项目的补贴。各县区也将拿出配套资金,用于秸秆直接还田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