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将“无废城市”比成一座大厦,在它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就发挥着如同筑基、架梁和砌砖的作用,从而使“无废城市”的建设有根有基、有形有成。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重庆市,深谙“合则力强,散则力弱”的规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合力,将三股劲儿拧成了一根绳。
政府—顶层设计“画图”,立法制度“夯基”
“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推动者,政府是建立全过程综合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承担制定各项政策、制度、法规、标准的责任,也肩负着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监管的职责。”在重庆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主任刘强看来,重庆市立足主城区工业基础雄厚、旅游餐饮产业发达等特点,找准主要固体废物在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过程中的薄弱点和关键环节,形成了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固体废物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启飞指出:“在指标设置上,除了根据国家指标体系选择的42项指标外,重庆市还结合自身特色,增设了分类收运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快递包装废物源头及过程减量控制、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3个指标。”这是重庆市充分发挥直辖市具备地方立法权的优势,积极推动顶层设计、地方立法和制度创新的成果,黄启飞说道。
企业—强化意识“架梁”,担当责任“立柱”
生产企业作为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责任主体,是“无废城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为整合重庆市固体废物处置行业的技术和资源,实现固体废物上下游良性互动,2018年12月12日,由重庆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倡议,部分固废处置及再利用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等参与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重庆市固废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是重庆首个以固体废物处置为导向的绿色产业联盟,它的建立和发展将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处置骨干企业,为重庆落实国家试点要求,打造‘无废城市’试点发挥积极作用。”刘强表示。
重庆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张勇介绍道:“经过多年的积极发展,重庆市生态环境产业目前已形成以中小企业为基础、以骨干环保企业为龙头、新兴环保产业企业不断兴起、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发展格局。基本涵盖了从科学研究、技术支撑、工程应用、装备制造、咨询服务到绿色金融的全系统,基本能够支撑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的需要。”
公众—营造氛围“添砖”,付诸行动“加瓦”
“旧本子、破书包,扔掉只能变废料。收收拢,叠叠好,再生利用都是宝。”两江新区金州小学的教室里,小朋友们正在上一堂生动有趣的“变废为宝”知识课;“想不到可乐瓶的塑料回收有这么多学问。”西南政法大学绿源环保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参观了渝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可口可乐工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为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参与到“无废城市”的建设中,重庆市依法加强固体废物产生、利用与处置信息公开,充分依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共建共享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联系政府、沟通企业、服务社会的纽带作用,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处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绿色物流建设等领域强化“无废城市”理念宣传,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依托“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逐步在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建设“无废城市”打下日渐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