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丁波 记者 蔡新华 今年前8个月,上海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已有211天,优良率提升至86.5%,更有黄浦、徐汇等多个区收获了空气质量优良“满分月”。“好天带来好心情”,不少居民在微信朋友圈饶有兴致地分享蓝天白云时幸福感满满。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上海PM2.5均值已降至3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均值5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34.0%。今年的“好天”继续保持下去,有望刷新有监测数据以来PM2.5均值的“史上最低”。
多路“英豪”聚首,精准锁定污染源
2014年,经过科研攻关,上海成功绘制首张PM2.5“基因谱”。据此,科研人员得出了PM2.5贡献率中区域影响和本地污染排放 “三七开”的重要结论。在此指引下,上海“十三五”大气污染治理方向得以明确:充分做好本地大气污染防治,同时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预警联动。
为绘制PM2.5“基因谱”,上海大力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过去5年,上海陆续建成了55个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站点,与同时投入使用的崇明东滩、青浦淀山湖、浦东等3个“超级站”,共同组成了严密的环境监测网络。
在浦东超级站,记者见到了一根白色“圆柱”,这是一台激光雷达,它发出的光束遇到沙尘中夹带的大颗粒便会折射,根据颗粒不同的形状还可呈现出不同的反射波,可以有效支持监测中心对空气污染做出分析、建立对应处理方案,及时向市民发布预警。
除此之外,上海有20辆公交车和100多辆出租车装上了实时扬尘监测设备,每5秒上传一次经过路段的大气污染物实时浓度,数据经过运算处理,被赋予10种不同的颜色,形成彩色线条,即时显现在指挥控制平台上。平台会根据色彩信息的“健康程度”及时提示风险,为管理人员对路段展开精准治理提供决策支持。这套系统目前已覆盖近7000条路段,组成道路扬尘污染源监管的“天罗地网”。
“十三五”期间,上海的各路环境监测“英豪”齐聚力,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运用大数据算法精准锁定了大气污染源,为靶向治污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监管刚柔相济,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十三五”期间,上海以强有力的监管执法,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2016年至今,上海在大气污染方面共执法查处案件2912件,处罚金额共计约3.59亿元。2017年,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将造成严重环境危害后果、故意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一年内环境违法行为累计超过两次等情形视作极其恶劣,明确可以直接依法给予顶格处罚。与此同时,上海还主动自我加压,通过提高各项环保标准,用最严尺度倒逼污染企业关停并转。
此外,上海在生态环境领域深入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今年出台了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明确5个生态环境领域的11种初次轻微违法行为,如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将不予行政处罚。
这一点,上海市奉贤区西渡工业园区的某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体会尤为深刻。由于企业喷漆车间两扇窗户开启造成VOCs外泄,按照规定,企业将面临2万元至20万元的罚款。但从历次检查看来,企业守法情况良好,环保手续齐全,各项措施完备。发生这次VOCs外泄事件后,公司知错就改,未造成其他影响,执法人员根据相关规定,决定予以免罚。
今年5月至7月,上海共有58件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案件被核准“免罚”,免罚金额共计至少79.6万元。
运用市场机制,有效调节污染排放
2015年底,上海正式启动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根据排污者污染治理情况和排放水平,实施差别化收费政策。
积极减排的企业排污费可以“打折”,试点效果达到了预期:截至2017年10月,第三阶段试点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核定排放量为0.69万吨,收费金额为1.34亿元,相比第一阶段,收费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00万元,而挥发性有机物核定排放量则减少了近一半。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试点行业增加了至少一倍。
与此同时,自2017年6月起,上海实施的排污许可制度中引入了契约形式,企业要排污就必须持有国家版排污许可证,要获证就必须与监管部门签订“合同”,同意按照许可证副本里核定的排污量、排放浓度等来排污。截至今年8月30日,上海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5546张,完成排污登记2.86万家,基本实现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的全覆盖。
2017年,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也于近年建设完成。立足于此,上海积极探索区域联动、多元共治模式,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