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卫星地图鸟瞰下的北京是灰色的,密密麻麻的楼房鳞次栉比,一环套一环的高速公路,记录着这座巨型城市扩张的脚步。
再将视角拉远,无数新兴的城镇也正在向北京、上海这样的“老大哥”学习,用超高的建设速度向“国际化大都市”蜕变。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化、城镇化仍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但能源问题却像一根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绳索,正在加速收紧。过去一段时间,各省能源效率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能源经济正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的节能潜力有多大?
省际能源效率:东高西低
“如果把中国各省的GDp与各国GDp作个排序,中国许多省份的经济总量富可敌国,但它们的能源消耗也‘大可敌国’。”
1月13日,在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012年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该校副教授廖华介绍,中国有15个省份的生产总值居世界前60名,但同时却有21个省的能源需求量进入前6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魏一鸣的研究团队发布了全国第一部《我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分析与展望》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依据GDp、资本存量、就业人口、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等6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区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报告指出,1997~2009年,全国整体能源效率小幅波动,稳中微升。在整个考察期内,全国平均效率值上升了4.93%。
“但我们也发现,各地区之间的能源效率变化趋势存在很大差异。”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王科说,中国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总体高于全国水平,中西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
全国能源效率最高的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海南、辽宁等7个东部省市,以及云南、青海两个西部省份。但在6个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中,中西部省份却占了5席之多。
“在全要素框架下,我们能够深入细节,看到各省改进的空间在哪里。”王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此外,各省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它们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下一步我们将以省为单位,分析不同行业的能源效率,从而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50年差距如何追赶
王科的研究报告同时认为,如果“十二五”期间各地区的节能目标能顺利实现,到2015年,30个省区市中的19个,能源效率指数将保持现有水平,或有望继续提升。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但能源危机却从来不是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中长期节能潜力展望》研究报告中,廖华将关注的视野放在了国际能源领域,希望能借由国际间的比较,明晰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钢材和电力是必需的大宗工业品,也是高能耗和高载能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水平。在综合考虑了气候条件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后,廖华等人认为,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大致处于美国1960年左右,英、法、意、日等国1970~1980年间的水平。
“发达国家近50年来的能源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未来能源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近四五十年来,发达国家的能源弹性总体上保持在较低水平,这部分源自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各国出台的重大节能政策。
廖华认为,目前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此能源弹性比多数发达国家历史时期略高。未来20年,我国能源弹性大致可保持在0.6的水平,即以0.6%的能源需求增速,支撑1%的经济增速。“不过这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基于市场机制的重大节能政策。”
201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国将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的“双控制”。
然而长期来看,保持适度较高的经济增速,虽有助于推动单位GDp能耗的大幅下降,但也会带来能源需求总量的大幅增长。“我们认为未来10年内,强度控制要优先于‘天花板’控制。”魏一鸣表示,中央和地方需要统筹好二者的关系,尽早达到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峰值,才能为今后日益严峻的气候谈判留出更多空间。
此外,中美两国人均水泥、钢材消费量和保有量的对比研究表明,中国“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模式,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能源浪费。
“我国用能设备的效率与发达国家差异并不大,但‘短命建筑’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房屋建设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远远不足。”廖华最后说,“减少能源浪费比提高用能效率更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