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显示,未来天然气需求增长空间巨大。业内认为,气源供应紧张是老问题的新表现,今后需要完善立法并落实责任主体,将竞争性的环节放给市场,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天然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平开放,通过增加竞争来降低成本,才是促进天然气普及利用的根本之道。
天然气市场快速增长“保供战”如何更有底气?
冬季煤改气等需求集中释放的大背景下,近期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加剧。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地位愈发被强化,在供暖、供电过程中的分量不断加码。天然气相对清洁的属性确实令这一能源开始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领域加速渗透,各地市场需求持续提升。今年以来,受经济增长、“煤改气”政策影响,天然气消费一改往年的颓势,增长重回两位数。
由于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阶段目标的收官年,各地“煤改气”均需在年底之前完成,“煤改气”进度及所需天然气大大超乎市场预计。从10月份开始出现的用气紧张情况在进入采暖季后显著加剧。11月中旬以来,国内多个地区相继公布限气政策,缺气区域主要为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天然气价格上调幅度约10%。
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明确了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消费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但由于取暖季“气荒”来袭,各地天然气价格大涨。天然气作为商品,其价格是平衡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体现,在其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各油气田的生产成本以及LNG接收站运营成本均会增加。
此前发改委告诫会召开或出手干预,天然气价格望保持平稳过渡。继国家发改委之后,环保部、商务部也接连从各自的角度表态应对天然气“气荒”问题。诚如环保部已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的特急件,明确煤改气(电)未完工项目及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目前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速远大于供应增速。在LNG买不到、民用和部分非民需求却又不能不满足的情况下,三大石油公司如何通过互相沟通保证管道气的供应,成为了今冬天然气“保供战”的关键。和以往遭遇的“气荒”不同的是,此次三大油公司除按自身计划实现保供外,合作置换天然气资源变得愈加重要。
天然气短缺的情况下,保民生成为要务。工业用气在“气荒”时期受到了较大限制。由于上游气压减小,各地城市燃气中供暖用气、车用燃气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限气。北方目前开工的液厂开工率多在20%—40%,整体产量不高,供应量较低,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宣布,停止所有工业企业生产用气和所有社会车辆加气服务。中石油日前还发出通知,川渝地区从8日起所有的化肥化工企业全部停车,保华北用气。
在业内看来,储气设施建设乃至整个油气体制改革进程均相对缓慢,才是我国天然气供应过程中需面对的核心问题。要真正解决气荒问题,在通过进口和国内生产增加供应量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此外,还需要实现互联互通,加快管道铺设。也有舆论指出,当前国内液化天然气市场供应短缺的情况,在未来两三年内都难以改变,冬季短缺情况更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