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储能将在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市场改革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上看,储能正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进入到国家能源和电力行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是近两年的利好政策,都将推动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列为“十三五”的主要任务。
如何能够利用清洁能源?储能产业与储能技术不可或缺。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增长态势,在储能稳步推进的第八个年头,储能市场早已释放出积极信号——商业化运行已然明朗化。业界普遍认为,2018年有望成为中国储能产业爆发的“元年”,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
然而,长久以来,储能技术一直默默无闻,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值此背景,2017年国家出台了《储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电力补偿服务的工作方案》等支持政策,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市场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进行了明确部署,并开启了储能商业应用开端。在标准制订方面,国家能源局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储能标准化实施方案》,旨在加强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支撑、、规范储能产业发展。
经历了近十年的示范应用,备受关注的国家层面的《关于促进我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终于在去年登场,明确提出了未来10年的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要迈入商业化初期,“十四五”期间要实现规模化发展。为加快推进储能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储能战略定位,从而为推动储能产业发展在后“一公里”破局增添了巨大动力。以技术规范和标准为基础,在多种示范应用中探索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培育具有盈利能力的市场主体。
在政策推动下,沉寂多时的储能产业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储能迎来发展春天。截至2017年底,中国储能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已经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超过33GW,同比增长接近4.89%,新增投运项目装机规模逾215MW。虽然传统的抽水储能仍占据优势,但以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兴储能方式正在快速成长。
早在2011年,储能开始投放示范项目,到这两年很多商业化项目开始探索大量布局,现在正是示范向商业化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用户侧方面,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里,中国用户侧已投运储能系统累计装机规模接近130MW,超过全部装机比例的半壁江山。
发展储能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有利于促进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发展。同时储能产业在技术装备研发、关键技术、材料、模块、系统等方面需要攻关,重点示范工程和应用场景需要创新和突破,从而产业走向持续稳定的商业化发展道路。另有数据显示,国内涉足储能市场的上市公司超过22家,其中南都电源、比亚迪、雄韬股份、圣阳股份、杭锅股份等一众行业翘楚纷纷在储能领域加紧布局。
且储能项目应用领域正在不断丰富,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等领域的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在日渐兴起的能源互联网中,由于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在大电网中的大量接入,结合微网与电动车的普及应用,储能技术将是协调这些应用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储能环节将成为整个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当前,储能产业布局范围不断扩大,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
储能产业和技术的未来,值得期待。而随着能源革命、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储能产业都将创造出极大市场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