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宝宝特别喜欢跟小动物玩,喂东西时他最开心。”青岛的一位女士在本地的一家室内动物园和儿子一起度过周末时光,她抱着两岁半的儿子给土拨鼠投喂瓜子,土拨鼠前爪搭在游客手上,在半封闭的围栏内,游客探进身去零距离接触小动物。这是本报记者在网上看到的有关室内动物园的一段视频,这种类型的室内动物园打破了传统的“围栏模式”,游客只需要花100~200元左右的票价,就有机会同动物们互动。
在上述室内动物园中,两只浣熊在3米多长、两米多宽的半封闭玻璃围栏里和强烈的顶部灯光照射下往返踱步,4步到头,调转方向,如此反复;旁边的耳廓狐蜷缩在玻璃围栏的角落处,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鸟兽馆里没有围挡,鸟可以在馆场内自由活动,时而落在人手臂上吃食。
近年来,多家城市购物中心引入室内动物园,主打人与动物“亲密接触”,强调体验、寓教于乐、休闲游玩、亲子互动等功能,室内动物园逐渐进入家庭休闲消费的视野。
但对此,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项目经理郑钰却有不同看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郑钰表示,“这些室内动物园大多是营利性的,这些互动看似轻松和愉悦,但背后却存在很多问题。用于娱乐游客的动物从小就要与母亲分离,它们没有自由,活动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而且终日见不到阳光和自然环境,这往往都违背动物的天性;频繁地和游客互动或表演活动,也会严重伤害它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空间狭小,动物福利难保障
“小熊猫基本是全天不动的,除了我去喂饭和苹果,其他时间就是吐着舌头一直趴在同一个地方。”网上一位从事过动物饲养工作的网友小冶聊起室内动物园里小熊猫的生存状况,不禁感到堪忧。野生小熊猫主要生活在夏季气温低于25℃的针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平日栖居于树洞、石洞和岩石缝中,白天喜荫嗜睡。“可这里的室内温度接近25℃,很多非夜行性动物活跃度也很差,偶尔下来活动也是刻板行为,丰容更是不存在。”
“除了猴子的圈舍比较丰富外,其他的圈舍都太简陋了,简单来讲,就是一个靠墙的假山加上一个几节树干搭建的小架子。耳廓狐多个小屋子,其他别的动物基本差不多都类似。” 在小冶看来,“浣熊和小熊猫明显出现了刻板行为,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如今,不少城市兴起建设“室内动物园”,从室内面积上来看,很多室内动物园面积在2000~4000平方米,最小的仅有500平方米。人工圈养环境中的动物很难享受到自然之乐,因此,丰容就变得尤为重要。
而所谓丰容,就是在圈养条件下,为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动物展示更多自然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原栖息地环境特点,通过采取食物、环境等方面的刺激,使动物展示出更多自然行为、恢复其原有的天性。
郑钰对记者说,“我们通常看到的动物园大都面积开阔,这是为了保持动物原有的栖息环境,满足他们独特的生存条件:一定量的森林或植被覆盖率,一定的水文条件和充沛水量等等。同时,大多数动物园也远离密集的城市环境,一旦产生疾病等,便于扩散而不聚集。”
室内动物园既有家养动物,也有野生动物,其动物福利问题不仅是面积小和环境单调,强光照射、环境嘈杂、气温不适宜等因素也普遍存在。
郑钰说,“野生动物需要野外开阔的环境和群体间互动,即使国内一些大型动物园也难以满足这些野生动物需求,更不要说终日不与地面接触和难以见到阳光、面积狭小的室内商场。”例如,野生的三趾树懒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潮湿的树梢密叶中,每天睡觉时间在15小时以上。但在室内动物园中,它们不得不暴露在缺乏遮挡的强光和吵吵闹闹的人群中。
“动物是有感知力的生命,当它们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同伴,长期被圈养在狭窄的空间,这种来自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创伤,是我们无法弥补的。”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项目经理郭京慧在微博上这样说。
来自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至少55万只野生动物因被用于旅游娱乐业而遭受痛苦。
◎上游产业,商品化是伤害之源
“这里的鸟和人很亲近。”在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室内鸟兽馆,一位游客一边给落在手臂上的鹦鹉喂食,一边对记者这样说。
在以经济利益为主要驱动力的动物商业模式中,野生动物被商品化,萌、酷等特质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然而专家提出,人们应更加了解捕捉、运输、繁殖、贩卖等上游贸易链条中野生动物受到的伤害。
在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偷猎者架起一张大网,等被诱捕的鸟飞来落网,然后将入网的鸟类捆住双腿后关在狭小的箱子里。为了防止鸟类逃跑,偷猎者用近半米的砍刀砍断它们的翅骨、割断它们的羽翼。许多鸟类死于出售前的捕捉和运输途中,如30%~60%的非洲灰鹦鹉无法存活到出口,每年出口贸易中的鹦鹉数量仅仅是捕捉于野外数量的一半。
动物园的动物主要来自于动物商购买、人工繁殖、野外捕捉等渠道。一些实力雄厚、重视动物繁殖的动物园设有繁殖计划,但这些种群对于动物园的需求来说可谓供不应求。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野生动植物贸易年交易额高达420亿美元,其中非法贸易额估计高达200亿美元。野生动物一旦进入贸易链条,就开始了与“死神”的博弈。空间拥挤狭小,环境肮脏恶劣,每年至少有1/3的野生动物在运输过程中痛苦地死去。
郑钰告诉记者,这些动物或从野外被捕获,或由已圈养的动物繁育而来,但无论是哪种方式获得,商业性的互动表演都给这些野生动物带来巨大的伤害。
这类“室内动物园”,不仅涉及野生动物,也涉及家养动物。然而目前,室内动物园的管理上涉及林业、渔业、公安、工商、住建、旅游等相关部门,野生动物的饲养、繁育、运输、贸易、动物卫生及疫病防控等又涉及林草、农业、兽医等部门,动物娱乐景点还涉及文化旅游部门及工商等部门。
部门多、职责不清晰等现状,也导致监管出现空白。
◎亲密接触,互动存在双向风险
“有些室内动物园饲养有旱獭等可能携带疫病的野生动物,要知道,国内正规动物园养旱獭的屈指可数。并且,很多室内动物园饲养环境非常简陋,有动物逃逸伤人或传播疾病的可能。”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微博大V“圆掌”这样说。
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其实存在一定的双向风险。
“野生动物在人流密集的商场会有人畜共患致病菌问题,在全球动物园设计中,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来应对室内动物园的污染问题。”郑钰说。
且动物们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没有阳光和自然,嘈杂的噪音和频繁的与游客接触互动等因素,都会给动物造成的压力和伤害,久处其中的动物们极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例如自残或出现刻板行为,在与人接触的关系上也会出现一些潜在风险。
“据我所知,园里的动物引进首先是要经过海关检疫的,正规的室内动物园基本上都给动物打了疫苗。同时日常饲养中发现动物存在皮肤红肿、拉肚子、呕吐等皮肤病、寄生虫的症状,一般都上药、驱虫、隔离治疗。园区是经常要消毒的,我们给动物铲完屎都会喷消毒液,定期全场喷消毒液。”一位从事畜牧养殖业的网友皮皮宇说,动物园采取了基本措施来保证人和动物的健康。
但人与动物近距离接触仍存在风险,“我们最担心的是咬伤、抓伤、见血,这种都要去打狂犬疫苗和破伤风。去玩的时候,首先保证皮肤没有破口,互动完赶紧去洗手。”
“人们亲近动物与它们亲密互动,是建立在对动物的喜爱的基础上,一旦了解动物互动表演背后的残忍,大部分的人会选择不参与这样的行为。”郑钰说,“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让野生动物生活在野外,选择‘动物友好型’旅游方式,对动物进行远距离观察,避免直接接触,不打扰,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