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环保宣传网
《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2020》发布 黑龙江省对5万污染源建立档案库 河北率先全部划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8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总体较好 山东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环境部通报2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维持在较好水平 随州力促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河北立法加强船舶大气污染防治 天津公布6月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 重庆水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10月起施行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市政府治水工作 中俄界河良好水质为鱼类提供理想栖息地 环境部通报11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天津:5月份市区空气质量历史最佳 前11月太原市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河南前5个月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明显 吉林发布全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大连前八月获221个好天气 2020年阿克苏市优良天数达237天 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西藏通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 环境部公布2021年1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前三季度兰州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235天 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区域重污染过程次数同比减五成 环境部公布6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连云港西盐河水质从劣V转变为优III 湘潭:今年将完成15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 环境部公布7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 海南西藏“三线一单”通过审核 陕西旬阳:前三季度PM2.5浓度同比下降37% 河北立法推进非煤矿山环境治理 常州启动船舶大气污染监测 苏州完成长江太湖入河排污口核查溯源 恩施黔江共建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 我国成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国家 10月空气质量“梅指数”发布 澄迈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 广西5市治污成效明显获奖励 河北省五月份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公布 山东水环境质量连续17年持续改善 全国大部地区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国家林草局:“十三五”防沙治沙任务已完成88% 环境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启动修订工作 环境部: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逾8成为优良 云南实施金沙江(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芜湖在镇(街道)试点空气质量生态补偿 3D可视激光雷达助力西宁大气污染防控 环境部公布4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降尘监测结果

您的位置:首页 >绿色家园 >

《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2020》发布

来源:中国环境报更新时间:2021-01-06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妍凌 听到“气候变化”,你首先联想到的词汇是什么?

在5481名受访青年中,1174人的答案是“温室效应”,其次是气候变暖。此外,还有二氧化碳、全球气候变化、雾霾、冰川融化、生存危机等词汇也被提及。

这是《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之一。这份由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发起、爱德基金会支持,以及零点有数提供调研支持的报告日前发布。它聚焦18~24岁的中国大学生青年群体,从气候意识、气候行为和气候教育3个侧面描绘中国青年气候画像,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思考中国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应有的角色和行动路径。

◎意识先锋:

受访青年对气候变化高度关心

“气候变化属于长期危害,对于人类来说,形势刻不容缓。”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一学生樊莫西说。

和樊莫西观点相似的青年人不少。《报告》显示,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高度关心,84%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已经比较严重或十分严重,且有46%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是最严重的全球问题且会在未来影响到自身发展。

显然,青年群体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和普通公众相比,青年也堪称气候意识的先锋。受访者认为,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责任主体,而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传播认知状况调查报告》中,政府、媒体和环保公益组织,被普通公众认为是最重要的3个责任主体。同时,青年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认知程度和关心程度都远高于公众水平。

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不同国家需根据自身情况承担不同的环境责任。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在达成全球气候协议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其次是欧盟和美国。 青年群体总体上认可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政策成效,同时期待政府在公众参与政策和科普方面投入更多。

◎行动务实:

逾95%认同低碳生活但缺乏影响公众意愿

如果说,西方青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家”,那么中国青年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者”,他们以校园、社区为背景开展气候实践,并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

清华大学青年谈判代表张尚辰也有这样的感受:“中国青年可能更愿意去行动,而国际青年更愿意去做倡导者。其实有时候我们的理念更好、做得也很好,所以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故事讲好,将我们的经验介绍给世界。”

《报告》显示,我国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以个体日常实践为主,包括较低门槛的志愿活动、线上线下宣传和捐款等,更多呈现出“从我出发,做好自己”即可的个体意识。

他们为绿色买单的意愿较为强烈。95%以上的受访者认同并接受低碳生活方式,68%的受访者愿意“为保护环境支付更高的价格”,62%的受访者愿意“为保护环境缴纳更多的税”,而愿意“为保护环境降低生活水平”的受访者占比达57%。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青年群体很务实。45.1%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参与能起到帮助和作用、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八成以上受访者对产品或商家进行“漂绿”行为持“选择尽量不购买”态度。

不过,报告主要撰写者、CYCAN高级项目官员白宇楠也发现,青年尚未形成以自身为主体的行动路径,缺乏影响公众的意愿:“‘从我做起’和‘行胜于言’,体现出新世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但如果止步于此,或许会阻碍青年推动政府和商业机构作出改变。”

◎渴望受教:

青年群体对气候传播效果抱有高诉求

调研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课题组人员的注意:受访者对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的了解,比对《京都议定书》(1997年)少。

考虑到受访者大多出生于1995年~2002年,课题组分析,这可能与青年群体在中小学接受的气候变化教育有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指出,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气候变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将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相应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进学校、进课堂等行动计划。气候变化相关知识通过地理课教材、校本教材等,进入课堂。

而在高校校园内,气候变化教育活动尚未普及,学生参与渠道有限。主修过相关课程、加入过相关社团组织或参与过相关活动、讲座的受访者占比,均不足两成,校园环保社团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此外,在学历教育之外,具有时效性优势的气候传播也尚未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获取气候变化信息时,青年最信赖的信息源是政府(56%)。但仍有1/4受访者认为,气候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且年龄越长,持这种观点的就越多,反映出高学历青年群体对气候传播效果的高诉求。

“从调研结果来看,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必考的知识点,完全印刻在大多数青年人的脑海中,但是对于青年学生的生活而言,气候依然是一个宏大而遥远的叙事,很难产生直接的关联。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更强了,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与气候变化建立连接困难依旧。”CYCAN理事陈冀俍说。

◎创新传播:

学校、环保机构、企业等各界能做什么?

气候传播应如何创新?其实,《报告》中的青年诉求已经指引了方向。

在形式上,超七成受访者认为“触目惊心的实拍纪录片”真实反映气候变化对自己的影响,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其次是“公众人物倡导,如发微博,公益广告,亲身参与等”(34%),“社会话题的持续热议”(24%)以及“轻松风格的卡通动画或动漫”(24%)。

在内容上,他们希望接触更真实和震撼的内容,期待能通过和流行文化的结合,将气候变化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

“我们可以从碳足迹的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大家力所能及的行动。”北京科技大学社团青年代表杨博说。

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检测中心朱争光也建议,下一步要深度结合其他议题,比如关注性别平等、政府的生态修复、传播中国的案例,这些都和我们的气候变化合作息息相关。

《报告》提出以青年和校园作为先锋,针对青年学生、高校社团、校园管理者、政府及NGO等各利益相关方提出行动建议。如建议传播机构不妨着眼具象视角,向青年展示气候变化对本土居民产生的影响,以激发青年的共情;校园管理层和教师可以加快推动气候变化课程主流化,开设更多与多元学科交叉的气候教育专业课和公选课;呼吁政府相关部门重视高校零碳转型的示范作用和教育作用,在绿色建筑、低碳餐饮、综合能源管理等方面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

“青年的消费决策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反映着他们看待世界和自然的态度,这些态度也会影响着他们与世界和自然的相处方式。”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说,如果更为健康、低碳的决策和选择能够成为主流,那么青年对于回应气候变化挑战就能做出重要且积极的直接贡献。

热点图文

建设美丽城市要突出碳中和取向
建设美丽城市要突出碳中和取向
二成耕地土壤污染超标
二成耕地土壤污染超标
关停采石场≠关停污染
关停采石场≠关停污染
提“气质”还得加把劲儿
提“气质”还得加把劲儿
湿地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
湿地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
西安大练兵“硬核”比拼
西安大练兵“硬核”比拼
枣庄联丰焦电违法排污肆无忌惮
枣庄联丰焦电违法排污肆无忌惮
武汉垃圾焚烧厂涉违法运行 周边居民屡患病
武汉垃圾焚烧厂涉违法运行 周边居民屡患病
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中 华 环 保 宣 传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