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桩故事”起源于鲁山县背孜乡、瓦屋镇,从明朝嘉靖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2015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
“高桩故事”表演融入了力学、美学、戏曲、魔术、杂技等元素,集神秘、刺激、惊险、有趣于一体。自明清至今,“高桩故事”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艺术创新,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故事”总装高度一般在12米左右,分上中下三层,最高的一层为“头装”,小演员的年龄在三四岁之间,体重不能超过15公斤。多取古代戏剧故事,将剧中主角置于最高层,和主角有关的人物站在第二层。
精彩之处在主角立足之处,踩在迎风颤抖的花草枝叶上,或其他无法立足的小道具上,令观者“提心吊胆”
“高桩故事”的表演前奏十分繁杂,涉及道具、服装、化装等诸多事项,故此每表演一次差不多需要半个月的精心准备。
“每年一进入正月,我们瓦屋人就开始筹备‘高桩故事’了。瓦屋镇政府也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为了使其更好地发展,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培养‘高桩故事’非遗传承人,目前参与者已达上百人。”瓦屋镇“高桩故事”第十代传承人马公路说。(黄普鹏 邱伟峰 马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