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强雾霾来袭,20多个城市拉响雾霾红色警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治理大气污染,一些人却动起了专项资金的歪脑筋,骗取、挤占、挪用巨额治霾资金,违规扩大开支范围。
霾锁中国,望霾兴叹。
12月1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环境保护税法(草案)》进行二审,其中,二审稿增加一档税费减免档次,并要求地方政府上浮应税污染物的适用税额,以10倍为限。
根据税法一般原理,环保税为地方税,将纳入地方财政的总盘子。但根据财政部近期发布的《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检查典型案例的通报》,安徽的一些县竟然将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办公室装修、招待等领域。
专款专用谓之专项资金。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央财政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到2015年总计安排了250多亿元。从秸秆禁烧到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再到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技术研究,地方上许多大气治理项目,都由专项资金提供资金支持,治理效果也正在不断显现。
“大气十条”实施三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治理大气污染,各级政府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中央为例,由其设立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从初2013年的50亿元一步步发展至2014年的98亿元和2015年的106亿元。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域政府也同步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出资。据相关媒体粗略统计,自2013年以来的三年间,全国各省市出资用于防治空气污染的专项资金,目前已经超过1000亿元,且仍在持续地高额增长。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一些人却动起了专项资金的歪脑筋,巨额治霾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甚至用作装修办公楼、迎来送往。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锅好米,硬生生被做成了夹生饭。
事实上,关于治霾资金使用,2013年印发的《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已有明确规定。对截留、挪用、骗取专项资金等违规行为,《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也有相应的罚则。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却没能对一些地方政府乱花治霾资金的权力形成有效约束,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可预见,随着治霾越来越受重视,财政资金投入将会越来越多,治霾资金该怎么花,确实需要更细致的规则。针对此次检查发现的问题,财政部称,将于近期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追回被骗取、挤占、挪用、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的补助资金,责令相关地区进行整改。
其实,要保证治霾资金用好,首先要做到透明。怎么用,如何用,用在哪里,都要一一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其次,则是要严厉惩罚。除了摘掉乌纱帽,还要依法追究责任。现在查处了挪用治霾资金,那么接下来该是严厉惩罚了。要给公众一份详细的惩罚名单,哪些官员因为挪用治霾资金被惩罚了,将其名字一一公布,形成震慑力。
当然,从更长远来看,要杜绝治霾资金“跑冒漏滴”,需对治霾资金项目全覆盖、交叉财政监督检查,把对资金的监管贯穿到下拨前、使用中、完成后所有的环节,做到专款专用。同时,有必要加强项目审计,以审计倒逼责任落实、项目落实,并通过绩效评估促使资金发挥实效。此外,还须加大惩戒力度,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不仅惩罚挪用资金者,对监管不力者也要问责。
(参考资料:21世纪经济报道/王尔德、21世纪经济报道/饶守春、人民日报/李纵、经济参考报/吴学安、《瞭望》李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