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是悬浮于空气中的颗粒物,来源复杂,当其浓度过高时,容易引起重污染天气。随着蓝天保卫战全面升级,PM2.5作为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被多次“点名”。不可否认,未来,施策,有效降低PM2.5浓度将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蓝天保卫战路线图敲定 PM2.5治理将进一步加强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日前发布的《2017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上海去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创新低。
另外,根据媒媒体报道,珠三角作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PM2.5连续三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而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5月份京津冀区域13城市PM2.5浓度同比降6.4%。
产业机构调整、能源结构清洁化、末端控制与交通污染控制等手段相继发力,过去几年,我国PM2.5浓度持续下降,类似“各地PM2.5再创新低”的新闻屡屡出现在报端。但阶段性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大气污染防治可以放松,攻克PM2.5还需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6月20日,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当前,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然是PM2.5。这也标志着,在今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战役中,PM2.5是一个重要的攻坚战场。那么,PM2.5到底长什么样?PM2.5从哪儿来?PM2.5应该如何治理?
资料显示,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而且,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而PM2.5的来源非常复杂,可分为一次来源与二次来源,也可分为人为的与自然的。有研究表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是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这些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还会生成的二次细颗粒物,造成二次污染。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打赢蓝天保卫战要突出重点改善因子,使PM2.5浓度明显下降,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其中,PM2.5 被点名。因此,一直以来,PM2.5是治霾和蓝天保卫战中必须攻克的重点和难点。
据业内透露,即将出台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也对PM2.5的治理做了详细部署,重点治理钢铁、火电、建材等行业以及“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等领域;同时,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
具体而言,为有效降低PM2.5浓度,中国环保在线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控制源头,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二、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如: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三、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车流量,提高机动车辆污染排放标准;四、强化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加强渣土运输、道路遗撒综合治理;五、加大餐饮业油烟及露天烧烤治理力度等。
当然,炎热的夏季到来,臭氧污染也不容忽视,PM2.5应和臭氧协同治理。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气污染控制专家郝吉明所言,目前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已经进入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治理的对象越来越难,科技支撑力度亟待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