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的当下,点多面广的散煤污染成为打响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和难点。但据了解,散煤治理中仍面临改煤成本高、劣质煤管控难等问题。多重困境之下,散煤治理能否获得成效?
进入10月,北方开始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而在这场守护蓝天的保卫战中,散煤污染点多面广,是治理的一大难点。
散煤替代作为“能源消费清洁化中的难啃的一块骨头”,亦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面临的难度和挑战也在加大。随着工业燃煤和集中燃煤治理的不断突破,散煤污染却逐渐突显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炭集中利用率在60%左右,大量散煤被用作中小锅炉燃料及农村取暖。但与电煤相比,没有采取除尘、脱硫等环保措施,1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是火电燃煤排放的5—10倍。
尽管目前关于霾源仍无一致性定论,但散煤污染显然是其中之一。一般来说散煤主要是指小锅炉、家庭取暖、餐饮用煤等民用煤,民用煤主要分为无烟煤和烟煤。“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治理散煤。”9月底,备受关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其中提出坚持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天然气需求,优先推进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大的地区散煤治理。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则为未来3年内的散煤治理工作提供了系统性的部署。散煤治理行动在重点地区强势落地,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开始破题。同时,中点区域的划分有了新的调整,即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这片土地总面积6.7万平方千米、产业结构严重依赖煤炭、散烧煤问题突出的区域进入各方关注的焦点。
因地制宜是散煤治理的依据。其中,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是超过500万户民用散煤如何更合理地进行替代。2017年部分地区取暖季出现 “气荒”之后,这四个字也有了更多的含义。值此背景,一种更为普遍的破局之道逐渐走到台前,即民用采暖清洁化。作为减轻燃煤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能源替代方式可令这部分散煤燃烧排放被消化掉。具体措施包括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替换,使用节能环保炉具,推进集中供热,推广建筑节能等。
在民用散煤方面,“双替代”所造成的供应与成本两大难题需要解决。据测算,煤改电的采暖成本约为散煤成本的4倍,煤改气所产生的成本稍低,但仍是使用散煤的2—3倍。一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散煤“双替代”(电代煤、气代煤)补贴政策的3年执行期限现已过半,下一步补贴政策和时限尚未明确,而补贴的有效性和退出已成共识。另一方面,民用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往往需要企业前期垫付资金,资金回收期较长。同时,项目验收及用户满意度评价受用户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未来,相关部门将加强散煤燃烧治理的科技支撑,摸清底数、科学施治。在业界资深人士看来,民用散煤污染治理应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分步推进的步骤实施。此外,还应加快清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理清清洁能源供热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发展。建立基于效果的补贴政策,将补贴由前端补贴转为后端补贴,提高沼气工程等持续运行的能力。这也让即将到来的这个冬天有了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