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10月开始,多地拉开了秋冬大气污染防治的序幕,截止12月,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就拿污染较严重的京津冀区域来说,今年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9%。
同样,即使在不利的大气环境下,2019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尤其是PM2.5,多个城市下降趋势明显。
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2020年1月3日表示,2019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了17.6%,与2013年相比下降53%;
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办公室表示,截至2020年1月1日零时,河南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PM2.5浓度年均值为58.82微克/立方米,完成2019年国家及省定空气质量年度任务;
2019年,江苏生态环境厅表示,全年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是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低值;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优良(达标)天数277天,PM2.5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8%。
从《大气中国2019: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中,我们得知,2018年作为蓝天保卫战的开篇之年,全国338个城市PM2.5的年均浓度与超标城市比例继续下降,空气质量相比2017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78%升至79.3%。
在此基础上,2019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数据显示,1至11月,261个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同期下降22.4%,重点地区下降明显,其中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分别下降22%、13%。
这些都是近年来我国在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四大结构统筹管控,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治理和监测等,多个部门或多个区域联防联控、多举并措的结果。
尽管如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会议中提到“PM2.5问题还没有完全彻底得到解决,污染防治刚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与此同时,臭氧水平不断升高,成为空气污染治理的新难题。”
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仍然还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使得一些城市PM2.5浓度出现反弹,还不稳定。接下来的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升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协同治理为主要路径。
贺克斌表示,第一个协同控制是PM2.5和臭氧,第二个协同就是碳和霾的协同,其中臭氧和PM2.5的协同,这是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期尤其要注意的,目前PM2.5的治理处于初级阶段,治理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