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官员表示,北京冬奥会已建成“多要素、三维、秒级”立体气象监测网。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探秘冬奥延庆赛区气象监测站网的建设过程,挖掘气象监测站网从无到有、从疏到密,气象保障团队从选址建设到运行维护的动人故事。
苦干!挺进海陀山
“登山的路覆盖着冰雪,必须穿着冰爪鞋才能牢牢抓地,还要借助登山杖辅助受力……”刚刚结束气象观测站维护工作的延庆赛区外围气象服务团队副队长高猛,在堆积如小山一般的工具箱面前向记者展示了日常维护的装备。
“从2013年底,气象保障就伴随北京冬奥会申办开始了。”北京市延庆区气象局副局长张曼说。
海拔2198米、垂直落差900米,海陀山作为冬奥会高山滑雪竞赛场地,自然环境优越,而当年海陀山还是探测盲区。气象部门根据天气气候评估需求,开始在海陀山核心赛区建设气象观测站。
高海拔、高落差带来高挑战。海陀山陡峭的地势和“四没”(没水、没电、没网、没路)条件,让气象观测站建设难上加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张曼说。为此,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和延庆区气象局派出“先行队”,于2013年底开始向人迹罕至的海陀山进发,寻找适合的建站之地。
选址期间,为了赶在天黑前下山,队员们需要在清晨5点出发,为寻找到最符合标准的监测点,大家把海陀山爬了个遍。
选址不易,建站过程更是艰难。人上不去,骡子上!为了运输设备,团队成员从村民手中借来骡子。但恶劣的天气常常让骡子先“罢工”,这样一来,团队成员肩扛设备成为常态。他们咬牙走过骡子都不肯走的路,成功建站并传输数据,这些数据如实记录了海陀山的天气气候状况,在后来的申报中帮了大忙。
图为延庆赛区外围气象服务团队在海陀山自动气象观测站开展日常维护。延庆区气象局供图
图为延庆赛区外围气象服务团队在海陀山自动气象观测站开展日常维护。延庆区气象局供图
实干!更精密更准确
寒潮、极端低温……在今年2月举行的“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中,遇到了几乎所有可能预见的恶劣天气。这意味着,气象观测站运维频次增加、难度加大,保障团队对此毫无怨言。
“这是好事儿!能在实战中检验我们筹备成果,及时查漏补缺,才能尽最大努力为冬奥期间出现各类天气做好准备!”高猛说。要想有连续、准确和可靠的观测数据,就必须保障观测设备始终稳定运行。
精准预报、探测先行,要想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就要在“十里不同天”的海陀山上建立“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也就是建立起立体的、快速的、多元素的综合气象站网。
普通的气象观测场是25米乘以25米大小,在海陀山,由于场地限制,往往只有几平方米。在这么小的场地中布设多种观测设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铆足了劲儿,最终顺利完成气象装备保障任务。
当观测数据正常显示在调试窗口,观测数据成功回传到中心站时,这些打破常规的探测技术攻关和辛苦付出,值了!
截至目前,团队陆续在海陀山布设23套自动气象站,一部S波段天气雷达和3部激光测风雷达,完成了延庆赛区周边38套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工作,基本构建从地面观测到垂直观测的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系统。
得益于该监测站网,北京奥组委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气象部门连续5年监测收集山区赛道气象数据,编制相关气象报告、气象风险分析报告,持续向国际奥委会、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各个国家(地区)奥委会以及各利益相关方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其提前做好气象风险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