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拖曳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缓缓下降,与东风着陆场的深情一“吻”,结束了其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护送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回家……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成功着陆的那一刻,东风着陆场现场气象保障服务人员心潮澎湃:在“精细服务”的着陆气象保障服务中,又一个“完美”护航记录诞生。
未雨绸缪的前期准备
气象条件是影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的重要因素,及时捕捉天气变化是确定返回窗口的重要基础。
东风着陆场地处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4月,大风沙尘天气多发,气候情况比较复杂,而风是影响飞船安全着陆的重要因素。能否准确预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是确保飞船准确返回着陆场预定区域的关键。
东风着陆场面积大、地形地貌复杂,气象预报综合研判难度较高。针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气象保障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制定了飞船返回任务联合气象保障工作方案。
在自治区气象局统一协调下,各级气象部门全力以赴、紧密联系,以精密的监测、精准的预报、精细的服务确保飞船安全返回。
3月25日,自治区气象局成立气象保障服务机构并进行工作部署。
安装VPN与视频软件、调试机器、从阿拉善盟气象局拉设专线等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落实到位,实现了现场实时调阅预报参考资料和产品、直接参加全国天气会商。
3月26日,由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一平、副首席预报员江靖及阿拉善盟气象台领班黄骏莉三人组成的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团队到达东风着陆场,在结束隔离观察后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工作人员协同开展气象保障服务。
4月11日起,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团队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央气象台、自治区气象台、阿拉善盟气象台不间断开展联合天气会商,根据任务节点滚动制作发布着陆场逐日天气预报。
4月13日,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团队在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会商后,气象室主任杨静俭说:“此次天气过程形势异常复杂,数值预报模式调整较大,增加了开展着陆场准确精细化预报的难度。经过我们的反复研判,16日上午着陆场区气象条件满足返回舱返回要求,高空风、浅层风也满足飞船返回条件。”随着飞船回收进入倒计时,现场气象保障服务人员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对预报结论精益求精。
4月15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返回任务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组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天气会商。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4月15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返回任务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组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天气会商。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着陆场气象要素实测值与气象预报结论完全吻合。
竭尽全力的倾情接力
“内蒙古气象部门和我们因神舟气象保障有着密切联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对自治区气象局此次联合气象保障表示感谢,“本次气象保障服务全面,专业精细、及时有效,支撑力强。”
图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返回任务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组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如何确保着陆场定点定量定时预报毫无差错?李一平解释说,她自信心的来源,在于中国气象局、自治区和盟市气象部门后方的强大支撑:“通过对着陆场近30年来气象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数值预报与经验预报相结合,中短期预报与短临预报相结合,再经过与中央气象台、自治区气象台、阿拉善盟气象台等的多方天气会商,才得出预报结论,这是坚实可靠的。”一旁的江靖补充道:“后方的同志们是我们稳固的后盾。”
正如江靖所言,如果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着陆气象保障服务是一场接力赛,现场气象保障服务是接跑最后一棒的“选手”,那么,从中国气象局到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则是接跑前几棒的“选手”,每一棒无不尽职尽责,无缝对接,与时间赛跑。
早在3月28日,在安排部署神舟十三号返回着陆气象保障服务专题部署会上,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志成便对气象部门保障服务提出了要求;4月6日起,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海波多次通过视频与专家研讨商议,沟通气象保障服务任务技术细节。
截至神舟十三号飞船着陆,自治区气象台内部多次开展电话和视频专题天气会商,与中央气象台进行视频天气会商1次,参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天气会商10余次,提供预报产品百余期;随着神舟十三号返回时间的临近,东风着陆场周边盟市自动气象站、探空站、天气雷达站开展加密观测。
关键节点的精益求精
现场气象保障服务是否过得硬,要看关键节点的预报。黄骏莉表示:“第一次参加神舟气象保障服务,感觉精细化的数值预报技术为此次气象保障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做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收保障服务,江靖说,从4月9日起开始制作专项服务产品,每天两次提供着陆点的定时、定点、定量要素预报及高空风、浅层风预报,预报时效为0-96小时,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空间分辨率达3公里,为着陆瞄准点研判、飞船搜救回收全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4月13日,气象保障服务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气象部门就飞船返回气象保障服务进行了再部署。
自13日起,气象部门开展跟进式服务,从加密观测仪器的稳定运行到观测资料准确传输,从开展逐日天气预报改为开展逐3小时滚动天气预报。
15日,飞船进入返回最后倒计时,逐3小时滚动天气预报改为逐1小时滚动天气预报。在关注各类复杂天气变化的同时,所有参与气象保障服务人员坚守岗位,加强与各方沟通与协调,确保气象保障服务任务万无一失。
据李一平介绍,针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着陆保障,气象部门还改进和优化了浅层风预报系统,提高了预报时效和精细化程度。
“针对东风着陆场的定点定量定时天气预报,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就像航天员在太空中完成一项操作,需要在地面上经过上千次模拟训练一样。”李一平表示,“东风着陆场天气预报成功的背后,也是上千次训练的结果,这与‘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要求异曲同工。”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气象保障服务将航天气象保障推上了一个新起点。党志成表示,航天气象保障服务已成为自治区气象部门的一项常态化的重点工作,气象人将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坚守初心使命,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