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于天昊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逐渐不能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近日,业内有观点认为,应建设适度规模化、以生物安全防范为核心且与生态环保相衔接的新型养殖场。
如何结合具体情况推进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模式会给养殖户带来哪些影响?循环型生态农业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意义是什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法稳及福建南平猪业协会会长郑新平。
规模化养殖应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便于进行环境设施的建设,对养殖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对周边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在推行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于法稳认为,首先应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完全依靠行政命令来推动。其次,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千差万别,是否具有规模化养殖的条件及如何进行空间布局,要进行充分研究。然后,需要建设必要的环境设施,对养殖业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最后,应努力构建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郑新平提出,农户可以和农业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政府出面建立集聚化的‘养殖小区’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果养殖户的思想、理念不能统一,无法遵循科学、统一的管理流程,互相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郑新平认为,“规模化养殖不等同于直接把所有散户集中起来。”养殖户可以和大企业合作。比如大型养殖企业给农户提供猪苗,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农户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种养结合。
“与企业合作成为规模化养殖队伍中的一员,能让这些养殖户‘旱涝保收’,让企业承担风险管理的职责。不排除一些比较能干的养殖户收入会减少,但一般而言,散户的技术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比不上大企业。从长远来说,和大企业合作对养殖户来说是有利的。同时,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可以使养猪场之间互相协作,抱团取暖,不管对风险管控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言,都是有利的。”
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应对畜禽养殖污染难题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于法稳和郑新平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即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难题的一剂良方。
“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就是根据养殖规模核算废弃物的生产量,在周边配套相应的耕地面积,用以消纳养殖业生产的废弃物,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于法稳介绍道。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所以我国农业的出路除了科技进步之外,必须要做精致农业。我们要在土地上精耕细作,走种养结合、循环型生态农业的路子。”郑新平说。
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于法稳分析道:“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恢复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内在生态联系,以种植业的发展来消纳养殖业的废弃物,由后者提供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这是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选择。”
除了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外,专家认为,应对畜禽污染,还应在针对污染过程的监管机制上寻求突破。
“例如,不同地区应当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行业规划和专业指导,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郑新平说,“养猪场是很希望把生态环境保护这部分工作做好的,但是他们对这方面有很多迷茫和困惑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委员会这个‘智囊团’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