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云
我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污染综合整治措施,虽然基本遏制住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但仍未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农业污染以面源污染为主,很难采用工业的末端治理方式治理。农业生产必须强调在污染产生前予以削减,以源头预防为主,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同时,要实现生产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再循环,节约资源和能源,以达到污染最小化的目的。要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双赢,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关键。
农业生产活动带来哪些污染?
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主要分为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地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以及秸秆焚烧污染等,这些污染已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一是化肥过量施用。根据有关资料,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使用量为世界的30%,磷肥使用量为世界的26%,化肥使用强度平均每公顷达400公斤,个别地区高达600公斤。与此同时,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未被植物吸收部分通过地表径流、淋洗和蒸发等导致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是农药大量施用。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2014年农药需求总量大约为32.97万吨,其中,含有机磷等高毒农药比重过大,而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35%。
三是地膜农膜污染。据统计,目前我国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面积近3亿亩。地膜的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每年需求量高达150多万吨,而且每年还以15%的速度不断增加。农膜年残存率达40%,居世界之首。
四是植物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十分巨大。全国秸秆资源量约为9亿吨,但至少有一半没有利用,至少有3亿吨秸秆被烧在地里。
五是畜禽养殖业产生大量粪便。我国每年牲畜排出的粪便多达25亿吨。相当一部分畜禽粪便被直接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与农田流失的氮、磷等一同导致了河流、湖泊、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
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笔者认为,农业标准化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主要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按照这3个标准体系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于采用了无污染的工艺技术,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清洁,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环境。要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等标准化生产标准,就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基地、未受污染的农业环境,以及对种植生产基地进行环境监测。这些措施的采用有利于遏制农业污染产生。为此,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保护。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
场上的竞争力,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
三是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要求严格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推动农业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做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技术的推广普及,有利于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的节约型生产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种养模式和农田—家畜养殖—水体养殖立体高效农业,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着手发展集自动化、信息化、物联网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必将对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推动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本格局,其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都不足以让标准化的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也很难对标准化形成技术上的需求,农业标准化也因此缺乏良好的发展基础。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标准化作为经营管理的技术手段,需要以农民组织化作为发展的基础。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合作形式,推动家庭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体系的方向转变。这些转变可以对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为采用集约化、标准化的节约生产技术奠定基础。
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效益。标准化生产中,按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收益显著提高。反过来,又鼓舞农民采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使得节约型生产技术得到持续应用。这既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又有效保护了环境。
农业标准化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中,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农业部2015年发布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措施之一是推行生产全程监管,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的保障。通过标准化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结合,又能解决农产品安全性问题,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推动农业标准化?
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企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但是,我国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标准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之间配套性差,标准技术内容陈旧。此外,我国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较大,标准化生产的水平较低。为此,推行农业标准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应按照产、运、销全程质量有效保障的要求和查漏补缺原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的修订,健全企业标准。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速度,尽快完成空白标准的制定。对已有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加快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除以政府的力量推动农业标准化外,应强化产业引导型、品牌促进型农业标准的制定,促进农业标准实施的自律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二是强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产品品牌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做好从产前、产中到产后运销,再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鼓励推行实施种植GAP认证、养殖HACCP认证、农产加工GMP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牢固树立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理念,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创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是适应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个体生产为主的国情,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进度。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结构仍然以农户为主,要做好农业标准化,应积极探索“龙头+基地+农户”的基地建设模式,发挥市场竞争主体对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户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引导、带头作用,利用竞争主体的技术、人员优势,指导农民按标准规范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推进农产品品牌化。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