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讯 近日,我国海洋保护领域首份《中国海洋保护行业报告(2020年)》在上海发布。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编写,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资助。
“即使你没见过大海,也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和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表示,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约53%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保护区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立271个海洋保护区,大多分布在近海,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1%。虽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较快,但距离《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全球10%的海岸与海洋面积”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我国海洋保护区的划分大多依靠实践性经验,缺乏充实的科学调查数据作为参考依据。
随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持续增加,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海洋酸化的重灾区。海洋酸化对珊瑚、牡蛎、海螺等海洋生物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会给贝类养殖带来致命影响。现阶段,我国海水养殖以近岸养殖为主,其中66%是贝类养殖。2019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达到2000万吨,是近海捕捞产量的两倍多。2014年,我国启动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目前已有超过10个相关平台已完工或正在建设中。
从国家政策发布情况来看,我国海洋保护工作的系统部署起始于本世纪初,以渔业资源养护为最初的切入点。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门领域的第一个全国性五年规划——《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即将完成编制,这表明我国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更高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统筹海洋保护相关事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已经贯穿于整个涉海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曹玲介绍,报告是海洋智库联盟的主要成果之一,未来将继续推动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密切结合,以科学为源泉赋能我国的海洋保护生态圈建设。
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