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主要碳库包括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大气和化石燃料。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约为2.1万亿-2.9万亿吨、海洋中碳约为38万亿吨、大气中碳约为0.76万亿吨,化石燃料中碳约为5万亿吨。不同库中碳转换直接影响着碳达峰与碳中和过程。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是大气中的3-4倍,海洋碳贮量是大气中的50倍以上。生态系统既可能成为碳源,也可能成为碳汇,源/汇强度直接影响着二氧化碳排放与碳中和过程。
在受到极端干旱、高温等事件及火灾等影响下,生态系统中的碳将被大幅释放到大气中。在干旱、洪涝、火灾和病虫害等影响下,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荒漠化及石漠化等,碳汇功能下降,甚至将会成为碳源。
因此,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除了要减少能源使用以及工业、交通、建筑、农林业等部门温室气体排放外,还要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来抵消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就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碳汇/源功能,加强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是加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与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制度统筹。我国生态脆弱区范围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潜力大。同时,我国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源等丰富,实施碳达峰及碳中和行动基础扎实。生态环境部2021年1月发布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协同推动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等。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建立碳达峰及碳中和行动与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推进的资金机制、激励政策、部门协调机制、考核制度及产业发展政策等。在制定碳达峰行动与碳中和行动方案,以及制定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行动方案中,都需要把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内容。在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工程中,也要把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作为重要内容。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结合,科学设计和实施各类碳减排工程,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二是加强统筹碳达峰与碳中和与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行动的研究。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但在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风能等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对碳达峰及碳中和影响的研究都还比较有限,对相关工作的科技支撑还较弱。为全面协调碳达峰及碳中和与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强碳达峰及碳中和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风险及对策研究,评估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对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效益,构建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技术清单等。
三是完善碳达峰与碳中和相关措施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规范。我国建立了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和技术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光伏发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等,但相关内容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内容还不完善。应基于全生命周期角度,建立碳达峰及碳中和活动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技术规范。
四是加强碳达峰与碳中和相关措施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监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很大成就,在“十四五”期间,还将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风能、太阳能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为科学协调碳达峰及碳中和行动与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工作,应系统开展光伏发电等碳减排工程措施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以及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对碳达峰及碳中和效益的评估。基于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规划布局未来碳减排的措施。开展碳减排工程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等影响评估与监管等。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