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水表上市企业众多,小编从中选取了4家“老牌”上市企业和1家新晋上市企业,扒一扒5家企业的半年报中隐含哪些市场信息?智能水表行业的市场机遇和风险在哪里?从半年报中挖掘出智能水表市场近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以及智能水表上市企业的布局思路,分享给各位读者参考。
随着“阶梯水价”的实行和"一户一表"工程的推进,我国智能水表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本文选取了智能水表行业受关注度较高的三川智慧、新天科技、汇中股份、宁波水表、山科智能这五家上市企业,从供水行业发展的角度解读这5家智能水表上市企业的半年报,深扒财务数据背后的行业发展趋势。
Part 01
上半年财报概况一览
注:表中企业按照股票名称的首字母缩写升序排列,后同。
1
上半年同比营收增长率处于10%~20%之间:5家企业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整体上涨,营收同比增长率大多处于10~20%的区间。其中,山科智能上市刚满1年,拥有最高的营收同比增长率(46.26%)。
2
从5家企业半年报可以看出,上半年智能水表的营业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均在50%左右,与近两年同期相比营收持续增长:宁水集团营收最高且净利润也高居第二,主营业务中水表销售业务的营收合计占比达95%。其中,智能水表销售收入贡献了5成以上的营收,机械水表的约占4成左右;且智能水表的营收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机械水表的营收增长速度。其余几家的智能水表销售收入也在增长。
3
账面现金流受预付账款和分红影响较大,后期经营可能受到应收账款影响:从每股经营性现金流来看,水表上市企业由于年中分红,以及下半年的订单备货预定材料款项增加等的原因,账面现金流均为负。同时,各家均有提及存在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大的风险。先用后付的情况同样存在于水表行业,这对供货方账面现金的影响也应引起企业经营者和意向投资者的警惕。
Part 02
智能水表市场趋势分析
1
老牌上市企业不断调整市场业务布局,新晋上市企业依旧扎根水表生产销售:以上5家企业中,新晋上市企业山科智能总收入的85%来自于智能远传水表及计量传感器的收入。其余4家企业,虽同样以智能水表销售为主,但在其他相关产品上也有布局。
(1)三川智慧主营业务收入的91.29%来源于仪器仪表制造业,智能表和机械表对营收的贡献之比接近为2:1。相较于去年同期,智能表收入在主营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机械表则进一步下降。
(2)新天科技主营业务收入的46.36%来自智能水表及系统的销售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智能水表及系统的收入在主营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下降了7.5个百分点。同时,从2021年的半年报来看,新天科技往年营收中以水表、燃气表和工业流量计为主,2021年的收入中有小部分占比来自智能电表、热量表及系统的收入。
(3)汇中股份在超声波水表及系统上的营业收入占比降低,超声热量表及系统的收入占比提高。
2
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减少,影响因素存在共性:有4家企业的收入和成本同时上涨,且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导致毛利率降低。
疫情期间,虽然“零接触”防疫政策对智能水表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带动了智能水表的需求增长。但同时,原材料从海关进口的成本增加导致智能水表的成本有一定的变化。因此,可以看到这几家上市企业大体上都符合营收和成本同时增加的情况。
而汇中股份,尽管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均有下降,但其营业成本下降的幅度更大。因此,毛利率反而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尽管半年报中未明确营业收入和成本有此变动的具体原因,但根据其海外市场盈利同比增长超过50%这一点来看,海外的业务可能冲减了原材料进口带来的部分影响。
对比5家企业的半年报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存在共性,特别是表具的智能计量电子元件应用的金属材料等。
3
警惕两大类风险因素,提升核心竞争力: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原材料价格波动、应收账款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加剧等。以技术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可能还会面临技术创新、人才不足或流失的风险。这一类主要是由市场交易关系和企业自身发展管理水平导致的经营风险。
另一类是宏观环境和政策变动造成的风险,如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和景气度对公司营业收入构成的影响、财政税收补贴和鼓励创新补贴的政策变动影响、宏观经济增速变动对市场规模的影响等。
Part 03
新趋势下,智能水表行业的机会点在哪?
01
城乡供水一体化带动农村市场,多项改革政策送来“东风”
多家年报中展现出对于农村地区市场需求的关注,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农村地区的地理条件造成人工抄表难度大,管理成本高。智能水表的功能在农村供水场景下对经营供水服务的企业帮助更大,因此,在农村地区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二是,国家政策推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将会打开更广阔的农村供水市场。
政策不仅为智能水表企业提供了开拓广大农村市场的机遇,同时也拓宽了城镇对智能水表的需求。例如,新的《水价管理办法》中明确推进一户一表,有条件的地区更换智能水表。按规定采购的水表,其费用可以核算入供水成本。
此外,还有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节水行动方案等政策的出台都为水表行业带来了发展的“东风”。金卡智能也看到了政策对水表市场需求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开始涉足水表行业。
但同时也需要意识到,政策的“东风”并不能直接变成采购合同。政策虽然可以刺激需求的释放,但最终能否形成订单还要考虑买方的购买力等问题。无论是老牌水表企业,还是新入场的选手,判别市场需求时都需要多方考虑,仔细斟酌。
02
稳固主业优势,针对市场需求趋势拓宽软件服务能
从以上5家以智能水表为主要产品的上市企业,在对未来风险的判断中都提到了市场竞争加剧。这一点从上述案例中得以验证。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各家的年报和半年报中都提到加大技术研发上的投入。
这两点反映出,即便是在智能水表行业占据市场和技术优势的上市公司,也面临着具备新技术的“竞争者”带来的冲击。
供水企业的需求是提升抄表效率和效果,供水企业希望在利用更少人力的同时达到更优的应有成效。因此,供水企业不仅希望用智能水表代替人工抄表,同时希望智能设备能够为提质增效提供更多帮助。这要求智能水表企业不仅要保障智能水表基础读数和传输的功能过关,也要为智能水表搭配合适的智慧化系统,发挥智能水表获取海量数据的优势,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作用。
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发展给水表企业优化产品提供了支持。水表企业纷纷引入数字化生产线,建立“黑灯工厂”等,应用智慧生产线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智能水表企业应用智慧化和数字化系统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智慧化系统等软件与智能设备的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效果。
在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方的需求,以及自身拓展软件服务的意识共同驱动下,不少水表企业开始拓展自身软件服务能力。外部环境中的技术发展为智能水表提供了打造“软硬结合”产品的支持。水表企业在成为提供软件与硬件搭配产品的供应商,其身份也从单一的设备商转变为解决方案提供方。
03
创造产品和服务新价值,助力达成高品质供水目标
上市企业既要对用户负责,也要对股东和投资人负责。拓宽产品和服务的卖点,让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价值,既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也让市场和股东看到企业具有维持盈利增长思维和能力,提高资本眼中企业的价值。
从市场角度来看,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源于市场需求。产品当前的卖点满足行业中主要客户的需求,这个卖点就为产品创造一部分价值。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卖点,就会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因此,找到合适的卖点就能为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价值。
卖点是对应需求产生的,因此,把握住行业主要客户的新需求就能为产品和服务找到创造价值的卖点。“十四五”期间,供水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带动下势必会产生提升服务和经营水平的需求。这些需求拆分到供水服务的各个环节就变成了对提升水量计量效率的需求,优化二次供水运维管理的需求,加强管网水质管理的需求等等。这样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需求为供应商企业打造产品和服务新卖点提供了思路。
有了思路,接下来就要付诸实践。前文提到,水表企业提升软件服务能力的做法使得水表企业具备了为产品和服务打造新卖点的技术实力。但寻找新卖点的方式各有不同。宁水集团采取的是在供水业务链条的其他环节上寻找与主力产品适应的结合点。例如,宁水集团在服务中探索到供水企业在管道并网时有冲洗消毒后管网水质监测的需求,自身拥有智能水质监测设备和智能计量设备的数据处理经验,以及软件系统搭建能力,由此推出了新产品——智慧管道冲洗系统,帮助供水企业节约冲洗用水。
三川智慧则采取了对应供水企业需求深度开发主力产品的方式。例如,三川智慧服务的供水企业提出希望水表能同时获取用水量、水质和水压等数据,以便于供水企业基于这些信息优化供水服务,满足用水户对延伸服务的需求。因此,三川研发了搭载水质和水压传感设备的多感知智能水表,为供水企业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功能。
无论是哪种方式,智能水表的供应商企业做出的探索和改变都推动着供水行业离高品质发展目标更进一步。未来,供水行业在接近高品质目标的过程中也将持续释放出对设备和服务的需求。供水企业和供应商在一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将会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
从5家企业半年报表现来看,智能水表企业的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在主力产品的销售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也在上涨,大部分企业的毛利率轻微下降。从政策鼓励“一户一表”“老旧小区户表改造”等情况来看,城镇区域对智能水表的需求短期内依然存在。但同时,看到这一市场需求的企业不在少数,燃气表、电表行业的企业跨行入局的不在少数。因此,未来智能水表市场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然而,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广大的农村地区将会成为智能水表企业争夺市场的新方向。
水表企业未来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收益要明确两点:一是,从自身出发,拓宽能力边界,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尝试为产品和服务寻找新卖点。二是,保持清醒的判断,在纷乱环境中明辨由真实需求催生的市场空间,避免盲目乐观造成企业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