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纲要》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到2025年,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和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完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8%,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5%,河流主要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达到90%以上,城市开发模式更加集约高效,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为了携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纲要》更从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和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
一是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包括,共建生态网络,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矿区恢复治理;共抓生态管控,统筹建立并实施双城经济圈及其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等。
二是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包括,制定统一的环保标准编制技术规范,联合开展现行环保标准差异分析评估,有序制定修订统一的大气、水、土壤以及危险废物、噪声等领域环保标准;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川渝两地,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开展跨区域联合环境执法;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机制,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等。
三是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包括,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联合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实施重大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鼓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加大向双城经济圈投资力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建绿色城市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共建区域一体化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等。